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(林业科学研究院)
快速通道

您现在的位置: 学院首页» 学院新闻» 以“生态+”行动书写青春担当

以“生态+”行动书写青春担当

作者:蔡雄春     来源:学生工作办公室    发布日期:2025-11-21     

     

       生态兴则文明兴,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,关乎民族未来。学院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命题,立足林业学科特色,聚焦“思想引领、实践育人、科技创新、文化浸润”四大主线,探索“生态+”育人模式,助力青年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锋力量。

       思想引领:深耕生态理论沃土,筑牢信仰根基。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,引导学生坚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,学院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根铸魂,以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和集体活动制度为主要“着力点”,做好“时政热点+生态专题+重要文件”内容供给,探索“党员深入团支部示范学+团支书组织学+青年学生轮流领学”党团共建新模式,强化理论学习成效。打造“云端生态课堂+线下学习研讨”双轨模式,依托“西农林学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生态先锋”“林院青年说”等专栏,组织“秦岭违规穿越为何必须严令禁止”主题研讨,丰富理论学习形式,强化理想信念,从日常学习中筑牢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思想根基。

       实践育人:扎根山河湖海课堂,厚植家国情怀。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,练就过硬本领,学院围绕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现代化布局,坚持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,构建了“红色筑梦+绿色发展+科技创新+乡村振兴”四维实践育人体系。暑期组织“秦岭生态保护”“国家自然保护地协同发展”等16支实践团队,奔赴黄土高原、秦岭山脉、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等地区开展社会实践。“古树名木保护调研实践团队”对“黄帝手植柏”和“保生柏”进行健康评估,为页山古柏建立“电子身份证”,为仓颉手植柏做“CT检查”,制定“一树一策”的保护方案,并为游客讲述古树的故事,团队收到延安黄帝陵管理服务中心等单位发来表扬信。“国家自然保护地三生协同发展调研实践团”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、生产、生活的协同发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,团队学生负责人柴鹏帆撰写的资政报告获得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纳。从守护一株古树到聚焦国家生态战略,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,学院深入推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,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图景贡献力量。

       科技创新:点燃生态科技引擎,赋能绿色发展。学院通过“科研启航”“生态双创”等品牌项目,构建了“科研-竞赛-育人”深度融合的立体化培养体系。持续开展“科研启航”计划,学生入学即配备学术导师,进入导师课题组,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,形成了浓厚的科研与双创氛围;探索搭建“生态双创”孵化平台,立足学科特色,围绕“秦岭生态保护”“三北防护林工程”“经济林果品种培育与推广”“双碳战略与绿色能源”等优势领域,对标“创新大赛”与“挑战杯”赛事要求,举办“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”“教稼杯院赛训练营”等活动,做好项目孵化培育。“三生有兴”项目在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,为破解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发展矛盾提供了科学支撑,展现林学青年以科技破解生态难题的担当。

       文化浸润:厚植绿色基因密码,培育生态自觉。学院以文化浸润为载体,让生态理念融入青年日常。举办第一届陕西省“植物识别大赛”、第二十五届校园之春“植物标本制作大赛”等文化活动,吸引校内外1000余人次参加,在文化活动中培育生态认知。在植树节举办“秦岭珍稀树种扩繁种植”活动,移植了来自秦岭的绣球花科溲疏属和山梅花属等优良树种,通过“党员示范+专业实践+科普教育”的三位一体志愿服务模式,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,在志愿服务中强化生态责任。创作生态主题舞蹈《绿水青山》,获校园舞蹈大赛二等奖,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悟生态价值,培育生态自觉。

      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美丽中国”。学院将持续深化“生态+”育人模式,打造项目化青年群团工作,推动青年理论学习、创新实践、文化养成同向发力,让“林学智慧”扎根祖国大地,让“绿色基因”融入青春血脉,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!

微信图片_2025-11-21_093112_172.png

编辑:王博馨     终审:杨士同

CopyRight 2021  版权所有 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      地址:陕西省杨凌区邰城路3号    邮编:712100    电话:029-87082230  029-87082216    主管领导:刘晴蕊    技术支持:绿道软件